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新闻发布会


线上365bet投注_beat365亚洲体育官网_365bet中文比分

时间:2022-07-07 09:10:16     来源:南方网


        

       

         主持人杨芳: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广东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为全方位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突出成就,省新闻办举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专场。

        主持人杨芳:近年来,广东坚持“小切口大变化”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今天,我们邀请到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等相关负责同志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省教育厅副厅长 朱超华先生、省民政厅副厅长 聂元松先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谢忠保先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刘元亮先生。

        由于本场发布会我们没有设置主发布环节,现在直接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按照惯例,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人民日报记者:“有学上、上好学”是广东人民群众的一致诉求,请问省教育厅,我省教育系统近年来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动教育公平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有何成效?


        省教育厅副厅长 朱超华:近年来,广东省教育系统紧紧围绕省委“1+1+9”工作部署,坚决落实政府举办义务教育责任,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工作重点,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不断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期盼,着力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努力破除城乡结构壁垒,基本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学校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对全省城乡所有义务教育在校生(含民办学校)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实现“两免一补”政策全覆盖。



        省教育厅副厅长 朱超华:二是全力破解“城镇挤”难题。先后印发《广东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方案》《关于推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实施学位扩容行动,积极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223.4万个,新增公办中小学校623所。“十四五”期间全省计划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375万个,努力保障充足的学位供给。实施《广东省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专项规划》,全面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

        省教育厅副厅长 朱超华:三是着力解决“乡村弱”问题。制定出台《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省财政投入22亿元、地方财政投入34亿元资金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累计完成183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达标建设,新增寄宿学位398042个,减少教学点570个。同时,我们还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统筹推进建设欠发达地区17个互联网环境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持续推进“三个课堂”应用推广和通过集团化办学、送课下乡、对口帮扶等支持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省教育厅副厅长 朱超华:四是保障特殊群体平等就学权利。贯彻落实国家“两为主、两纳入、一依据”政策要求,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坚持以公办学校(包括政府购买服务)为主安排随迁子女就学,简化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能够应入尽入。港、澳居民或其随迁子女来我省接受义务教育,按照“欢迎就读、一视同仁、就近入学”原则,能够平等享受当地随迁子女入学相关政策和基本教育公共服务。2021年,全省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含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就读比例达87.27%,较2016年提高 32.4%。连续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全省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66%。狠抓控辍保学,确保一个都不能少,近年来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5%以上。

        省教育厅副厅长 朱超华:五是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施《关于推进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推动各地通过优质学校设立分校区、委托管理薄弱学校、新建学校划归优质学校管理等方式组建教育集团,探索多校协同、区域组团、同学段联盟、跨学段联合等多种办学模式,彰显集团化办学优势,提高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目前,全省已成立400多个中小学幼儿园教育集团。2021年,全省共遴选培育71个省级优质教育集团。积极推动各地申报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县,全省共有7个县(市、区)入选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县,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

        省教育厅副厅长 朱超华:六是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全省义务教育学校100%建立了校内作业公示制度,100%学校做到了作业管理“压总量、控时间”;需开设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校100%提供了课后服务,参加学生数764.36万人,参与率达72.15%,课后服务已基本达到两个“全覆盖”。我们还大力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营改非”完成率100%、线上培训机构“备改审”完成率100%、应纳入资金监管机构的比例100%。

        

        广东广播电视台:我们都知道就业是民生保障中的大事,想请问省人社厅的谢厅长,近五年来,广东在保就业稳就业方面重点做了哪些亮点工作?接下来,如何深入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谢忠保:近五年来,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广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不移把就业置于“六稳”“六保”之首,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我省就业工作连续4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各项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一是就业优先政策体系更加完善。连续出台1.0至3.0版促进就业政策,打出援企稳岗扩就业“政策组合拳”,有效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稳岗位,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超过700万人,年度平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低位运行。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谢忠保:二是重点群体就业更加稳定。2020年以来连续三年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专项行动,每年底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超过90%;持续完善省际劳务协作机制,切实促进异地务工人员有序流动、稳定就业、融入发展,帮助3000多万异地务工人员稳定就业,其中外省脱贫劳动力400多万,占东部八省44%。统筹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归零。

        三是就业增收品牌的实效更加突现。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打造一批“厨师村”“技工村”“月嫂村”,有效促进了广大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技工教育体系,技师学院实现地市全覆盖。三项工程目前已成为广东以技能提升促进稳定就业、带动收入增长的利器,截至2021年底,累计培训768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237万人次。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谢忠保:四是重点企业用工保障更加有力。开展“千名就业服务专员助万家重点企业活动”,设立就业服务专员,为重点企业解决用工难题。针对疫情带来的冲击,贯通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组织开展“点对点”专车专列和包机活动,为重点企业有组织输送异地务工人员。

        五是创业和灵活就业空间更加广阔。加大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实施力度,连续5年举办“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建成“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激发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圆满承办首届全国技能大赛和首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实现参赛办赛“双丰收”。率先打破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养老保险户籍限制,创新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和单项参加工伤保险制度,打造灵活就业新增长点。

        六是就业失业风险防范更加严密。加大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强化形势研判,形成劳动关系指导、就业创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劳动人事关系服务、失业生活保障“五个跟得上”工作机制,建立用工余缺调剂机制,有效预防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谢忠保: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要求,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努力稳定重点群体就业,持续擦亮“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金字招牌,着力培育就业增长点,扎牢织密就业风险防范安全网,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南方日报:我们都知道,做好社会救助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想问省民政厅聂厅,过去五年,广东民政如何精准、有力、持续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让困难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省民政厅副厅长 聂元松:感谢您对民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五年来,各级民政部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扎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确保困难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一是科学谋划,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2017年以来,持续推动出台《广东省社会救助条例》《广东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广东省临时救助办法》《广东省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省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还即将出台《广东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规定》,形成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住房救助、临时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9项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力量参与的“9+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全面织密扎牢兜底保障制度网。2021年,省委办、省政府办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将“9+1”救助体系拓展成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根据困难群众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给予服务类和其他专项救助。同时,突破城乡、户籍限制,将非户籍共同生活家庭成员及在广东临时遇困的居民纳入社会救助范围。随着全面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深入推进,我们逐步形成了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大社会救助格局。



        二是持续发力,不断提升兜底保障水平。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本民生保障,坚持“小切口大变化”解决好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省政府连续12年将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纳入省的“十件民生实事”。截至2021年底,年人均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10956元、8808元,与2017年底相比较分别提高36.3%、39%;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标准分别为年人均18336元、15288元,较2017年底分别提高42.5%、68%。同时,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根据物价上涨水平,适时启动联动机制,为困难群众增发价格临时补贴,确保困难群众不因物价上涨而影响基本生活。

        三是强基固本,不断提升兜底保障服务能力。建立协调机制,省、市、县三级建立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动解决困难群众重点、难点问题;加强服务阵地的建设,100%的乡镇和街道设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窗口,全面畅通困难群众的救助服务,并推动救助业务“全省通办”,大大方便了群众办事;壮大了服务队伍,全面实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到目前已经配备1.4万社工为困难群众提供专业服务,力争今年底前配备近3万名社工;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核对机制,依托“粤省事”开通“掌上办”“指尖办”救助服务,基本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腿、群众少跑路”,极大地提升了为民服务的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政策,按照“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的要求,扎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让困难群众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想问一下卫健委的刘元亮副主任,过去5年,广东的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哪些成绩?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刘元亮:谢谢你的提问。省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贯彻省委“1+1+9”工作部署,推动广东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我省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下坚实健康基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刘元亮:一是高站位应对处置新冠肺炎疫情。在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指挥下,坚决落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面对2020年初来势汹汹的疫情、2021年与德尔塔变异株的国内首次正面交锋、今年奥密克戎引发的新一轮疫情,全省上下“一盘棋”调度、“一张网”防控,筑牢了疫情防控防线。我们坚持落实提级管控、靠前指挥、扁平化管理,通过细化封控管控防范三区管理,实施“社会面”清零攻坚行动等措施,迅速阻断疫情传播,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我们还坚持中西医结合,千方百计救治患者,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刘元亮:二是大蓝图构建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分批支持建设50家高水平医院、实现地级市全覆盖,打造呼吸、肿瘤、肾脏病、心血管、精准医学等5大国际医学中心,助力首批“委省共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落户广东。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全面升级建设人口大县的47家中心卫生院至县级医院水平,改造建设189家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488家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10000间村卫生站。当前,广东医疗卫生“强基层、建高地、登高峰”战略蓝图已逐步成为现实,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成,全省市域内住院率、县域内住院率分别保持在95%、85%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刘元亮:三是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十三五”期间,18项健康广东行动深入实施,健康生活方式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共识,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77.1岁提高到79.31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1.56/10万下降到10.18/10万,婴儿死亡率从2.64‰下降到2.13‰。深化医改创新经验“百花齐放”,我省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等创新经验相继入选中组部典型案例丛书和全国干部培训教材,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全省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中医服务量保持全国第一,中医药服务实现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

        四是小切口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体验。推动优质资源均衡布局,建设5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组建74个城市医疗集团、428个专科联盟、121个远程医疗协作网。安排5家大湾区内高水平医院“一对一”帮扶粤东粤西粤北的医院,安排73家三甲公立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113家县级公立医院,在70个县(市、区)建设104个医共体,全省县域诊疗服务能力全面加强。“互联网+医疗健康”更加便民惠民,100%三级医院、90%二级以上医院提供智慧医疗服务;全省251家医院建成互联网医院,基本实现三甲医院全覆盖;4504家医疗卫生机构实现远程医疗一站会诊,让边远地区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2657家医疗机构实现“一码就医”,居民手持广东电子健康码,可完成预约挂号、就诊、检验检查、查看报告、取药、支付等健康医疗服务;“粤健通”平台已上线使用,首批汇聚22项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高频服务事项,实现健康医疗服务“掌上办”。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南方都市报:想请问近年来,我们在扎牢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方面,广东重点做了哪些工作?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谢忠保:近五年来,广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化社保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制度覆盖持续扩大。截至2021年底,全省养老、失业、工伤三大险种累计参保1.56亿人次,社保卡累计持卡人数1.16亿人次。

        二是制度改革全面深化。实现企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市级管理,推动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三是待遇水平稳步提高。连续1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5.9%。2021年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工伤伤残津贴、失业保险金分别提高至180元、4803元和1732元。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谢忠保:四是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稳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基金保值增值成效明显。

        五是纾困减负力度持续加大。2020年遭遇疫情以来,通过减免缓社保费、降低工伤和失业保险费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发放失业补助金、发放就业创业补贴和技能培训补贴等措施,累计为市场主体纾困减负超过2600亿元。

        六是管理服务能力显着提升。不断完善社保经办“省-市-县”三级管理体制,深入推进行风建设,大力打造标准化服务大厅和社保志愿者队伍,经办服务显着提质增效。上线运行全省统一的社保信息系统,深化社保卡应用。不断健全社保基金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切实维护基金的完整和安全。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提高社保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提升基金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社保制度体系,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国青年报:当前,职业院校学生成长成才问题广受关注。请问教育厅朱厅长,广东省在成就职教学子出彩人生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省教育厅副厅长 朱超华: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畅通学生发展通道,用技能成就广大学子出彩人生。

        一是提升培养质量。加强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建设,建设14所国家“双高计划”高职院校、29所省级以上示范性高职院校、62所国家示范中职学校、88所省高水平中职学校,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办好一批家长放心、学生认可、社会满意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实施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开展“课堂革命”,帮助青年学子掌握过硬本领、练就过硬技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奖数连续四年全国第一,学生技能大赛获奖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教赛道中获金、银、铜奖29项,位列全国第二。

        省教育厅副厅长 朱超华:二是增强就业能力。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职业院校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建设298个省级中职教育“双精准”示范专业和311个省高水平高职专业群,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2021年,高职院校为战略性“双十”产业集群培养13.1万技术技能人才,占毕业生人数的45%。成立80个职教集团,立项建设19个国家示范职教集团,实现政校行企人才共育。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累计完成考核评价约38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

        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2021年,63所高职院校与451家单位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我省职业院校学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稳定,2021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97%,高职毕业生8月31日去向落实率94%,雇主满意度95%,毕业三年晋升比例达到53%。

        省教育厅副厅长 朱超华:三是打通上升通道。健全中等职业学校、专科层次职业学校、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2021年,52%的中职学校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试点,招生计划8.6万人、是2011年的11.9倍,中职毕业生升学率达44%;三二分段专升本协同育人试点招生计划1.2万人,专升本招生6.5万人、是2011年的13.2倍。每年开办劳模工匠本科班,实施产业工人“求学圆梦”计划,2011年以来支持近11万产业工人提升学历,赋能新时代产业工人成长成才。

        接下来,广东将按照国家部署,全面落实职业教育法精神,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扩大贯通培养招生规模,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赋能助力。

        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近年,广东不断加大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力度和增加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想请问广东在推进卫生公共建设方面有哪些工作和成效?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刘元亮: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快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着力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提升重大疫情防治能力,进一步筑牢防疫大堤,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主要有这5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健全公共卫生工作机制。成立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省公共卫生与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公共卫生工作的统筹领导和重大疾病联防联控。在全省所有村(居)建立公共卫生委员会,夯实基层公共卫生网底。在全国率先建设智慧化多点触发疾病防控预警系统,传染病早发现、早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全省1.5万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配备卫生健康副校长、副园长。持续推进卫生城镇建设,实现省级以上卫生城市地级市全覆盖。持续完善公共卫生投入保障机制,财政一般公共预算公共卫生投入逐年增长。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刘元亮:二是建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省市县三级137家疾控中心均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由各级财政全额保障。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改造升级各级疾控中心实验室,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建设,疾控体系的传染病快速排查“一锤定音”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持续提升,核辐射和化学中毒卫生救援体系进一步筑牢。全省建成5842家标准化、数字化接种门诊,预防接种更加安全、舒适和便捷。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刘元亮:三是大力开展健康广东行动。聚焦重点健康影响因素、重点疾病、重点人群和健康服务内涵提升等四个方面综合施策,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建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疾病和健康危险因素监测网络,实施环境与健康、慢病与营养、肿瘤登记、心脑血管病、学生常见病等综合监测和干预,重点地方病和饮用水水质监测网络覆盖到所有乡镇,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优于国家标准要求。

        面向孕产妇、儿童、老年人及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人群,持续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实施出生缺陷免费筛查项目,使出生人口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实施“宫颈癌和乳腺癌”免费检查项目,惠及195万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城乡妇女;今年,我省进一步将宫颈癌防治关口前移,在全国率先以省域为单位实施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项目;持续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截至今年7月3日,全省累积接种3.4亿剂次。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刘元亮:四是持续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十三五”以来,广东先后科学快速应对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和H7N9感染等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全省传染病疫情总体平稳,2017年以来的5年内,全省甲乙类传染病年均发病率较2017年以前的5年下降6.8%,艾滋病疫情整体维持在低流行水平,肺结核报告发病率降至46.6/10万以下,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乙脑、流脑等多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保持在极低水平。碘缺乏病、血吸虫病、疟疾等维持在消除状态,麻风病已基本消灭。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刘元亮:五是加强医防融合体系建设。开展县域医共体医防协同试点,发挥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技术优势,与公共卫生机构紧密配合,重点开展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儿童近视医防结合试点。我们还实施中医治未病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建成6个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实现二甲中医医院全部设立了治未病科室,年服务量达2000万以上。


        凤凰网:提问广东省民政厅,过去五年,广东在养老服务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接下来会在哪些方面继续发力,确保广大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省民政厅副厅长 聂元松:过去5年,我们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目标,不断打造“覆盖城乡,功能完善,保障基本,服务多元,监管到位”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养老服务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我们在全国率先完成养老服务条例和国家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双立法”,推动出台了包括地方法规、省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省地方标准在内的40多个养老服务政策文件,涵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各个方面,基本形成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框架。我们联合23个省直部门建立省养老服务部门间联席会议工作协调机制,解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有力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稳步有序发展。

        省民政厅副厅长 聂元松:二是养老服务供给更加多元。目前,全省共有养老机构1896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超过2.3万个,城市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农村覆盖率达到78%;家庭养老床位超过1.7万张;为超过2万户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全省助餐配餐服务点超过2100个;全省在城市“街道-社区-小区-家庭”四级服务网络和农村“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更加完善,“15分钟”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

        三是养老服务兜底保障更加有力。建立特困供养人员照料护理制度,惠及21.5万特困老人,建立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和服务补贴制度,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进一步增强了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支付能力。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普惠型的高龄老人津(补)贴制度,惠及299万名老年人。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制度,3.2万名农村留守老年人纳入关爱服务范围。

        省民政厅副厅长 聂元松:四是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更加专业化。在持续开展好粤东西北养老护理员培训“双千计划”的基础上,推动188所院校开设养老服务专业,在校生超过14万人;我们和人社厅合作,认定“南粤家政”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机构50家,2021年以来这50家机构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达9.4万人次,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五是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发展更趋融合。积极推动养老与文化、教育、家政等多行业融合发展,大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落实税费优惠减免政策,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先后携手东北三省及广西、江西和湖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等10个兄弟省区市打造养老服务“旅居模式”,携手港澳探索养老服务“湾区模式”,养老服务“朋友圈”不断扩大。加强“智慧养老”建设,在全国率先创新应用老年人只需刷身份证即可“一证通行”核验系统,方便老人的出行。到目前,累计核验60岁以上老年人1450万人次,帮助他们跨跃“数字鸿沟”。在“粤省事”平台上线尊老爱老服务专区,方便老年人办事。到目前,业务量达2400多万。这两大创新均为全国典型案例。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养老服务供给,确保“有得养老”;加强要素保障,提高最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养老支付能力,确保“养得起老”;加强养老护理人才培养培训,完善综合监管和星级评定等制度措施,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营造全社会尊老爱老敬老社会风尚,夯实政府、社会、家庭各方责任,确保“养得好老”。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让老年人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成色更足。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香港商报:请问广东过去五年在救助帮扶方面采取了哪些便民利民措施,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米”?



        省民政厅副厅长 聂元松:过去我们常说,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但民政部门作为民生保障,特别是兜底保障部门,必须打通“最后一米”,把党的惠民政策送到困难群众家里面、手里面。

        五年来,民政部门围绕便民、利民、惠民,着力推动“智慧救助、精准救助、惠民救助”,大力深化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持续拓展创新便民、利民服务,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我们主要采取了几个措施:

        一是协同管理,实现核对便民高效。我们在2017年9月开发上线了省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管理系统,对接12个省直部门、28家商业银行以及证券、保险等信息,经困难群众授权委托后,联网查询困难群众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实现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自上线以来,已累计为1123万人次出具了困难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报告。

        省民政厅副厅长 聂元松:二是创新服务,用心打造“绿色通道”。依托大数据赋能,创新“掌上办”“指尖办”救助服务,在“粤省事”平台先后上线了困难群众社会救助自诊、在线申请以及复核“生存认证”等功能,困难群众只需要通过手机登录“粤省事”,进行人脸识别、身份确认和电子签名授权,即可掌上查询自身是否符合救助相关条件、在线提交救助申请,以及异地进行生存状态的认证,实现“一机在手、救助通办”。

        此外,在全面设立社会救助服务窗口、落实核对人员、配备核对系统终端设备的基础上,依托省核对系统,全面开展“异地受理、全省通办”服务,困难群众可以就近向省内任一救助窗口提交申请,通过信息化系统转到户籍所在地受理,困难群众就不用再回到原来的地方申请,大大方便了困难群众的申请。

        省民政厅副厅长 聂元松:三是健全防漏机制,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建立健全“线上监测预警+线下摸底排查”联动防漏机制,于2021年建成运行广东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汇集12个部门机构的18类困难群众基本信息,并对接教育、公安、人社、卫生健康等部门的关键数据,404万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一旦监测过程中发出预警,基层民政部门根据预警警示程度按时完成入户核查,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民政救助范围,做到线上预警和线下核处高效衔接,主动救助困难群众,力求实现由“人找政策”到“人找政策”与“政策找人”相结合的转变。

        四是建立协办机制,为困难群众提供温情服务。提出救助申请时,除了依托原来的传统的由亲友或者村(居)委会的干部帮助申请之外,我们还在全省实施了“广东兜底民生服务双百工程”,到目前已经建成了1629个乡镇(街道)的社工站,5658个村(居)社工点,力争今年年底前配备近3万名社工。

        通过这些社工,一方面是提供政策咨询,协助困难群众办理相关的救助业务。另外,我们也通过社工链接资源,为群众提供慈善救助或者其他相关的转介救助服务。同时,我们也通过这些社工开展心理疏导、心理抚慰或者探视关怀,为困难群众提供温情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工作方式,丰富服务内容,使困难群众享受到更多周到、便捷的救助服务。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主持人杨芳: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媒体提问就到这里。在这里向大家做个介绍,今天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省直部门系列的最后一场,接下来,我们将举行地市系列。在这里,对此前参加发布会的省直部门和记者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希望各位继续关心、支持和报道我们的各场发布会。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